战事洗白,把战败归咎于天灾。
是天要助齐军,不是战之罪。
这话在目前的魏国相当政治正确。
因为七军将士在不抵抗的情况下,投降关羽,实在是太丢人了。
这事儿放在魏国根本不露脸,哪敢去宣传?
曹操便一直把责任推到天降霖雨的身上,表示这不是将领们的过错。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安抚了七军将士的心,让他们可以没有心理负担的回来,继续为自己作战。
第二,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让魏国人知道,我们不是被齐国打败了,是被天灾给打败了。
当然硬要说的话,战事的转折点,是夏侯渊被斩。
而于禁的投降,这使得魏国陷入了彻底的被动。
曹操见司马懿这话说的受用,便问:
“依照仲达之见,此役我军当用何长策,可以为变?”
司马懿乃躬身答:
“但使日后用兵持重,勿蹈险躁,相时而动,必得其变!”
“昔官渡之役,明公与袁本初相持经年,卒待其衅而克之。”
“今日之事,有类当年。”
“正宜养精蓄锐,伺隙以待。”
“刘备骤得河北,正是志骄意满之时。”
“彼盈而妄作之日,正是吾等转圜之机也。”
“及赎回七军之后,我之兵力并不逊于齐。”
“况今又有襄阳、樊城等坚城可恃,岘山连营成掎角之势乎?”
“以逸待劳,以主制客,岂有不胜之理?”
“郭祭酒既镇江陵,齐师必难飞渡。”
“使江陵不摇不落,荆州自固也。”
“假以时日,我将士在荆州俱习得水战,更无可惧矣。”
“届时,彼师老兵疲,势竭锋钝。”
“岂非魏公反戈之时乎?”
司马懿从战略战术各层面上,逐条为曹操分析。
认为,既然大家都是来抢荆州的。
而曹操已得八郡,那接下来无须和刘备死磕,专注消化荆州土地就行了。
一边用江陵之险固,阻挡江夏来的敌军。
一边让魏国士卒,在荆州慢慢练水。
等魏兵练出来以后,齐国的锐气也差不多消磨光了。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是曹操刚来荆州时,就定下的战略方针。
而司马懿则是在这个方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主要还是为了提振曹操的信心,让他相信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