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地道藏粮食,藏人是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地道要怎么挖,还是得好好琢磨,琢磨,不然这地道就不是用来保护村民的了,而是囚禁自己的地牢了。”
王根生对于孔捷的话也是深以为然,毕竟在抗战历史上,地道战一开始的效果也不是那么好的,其实地道战的发展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起初是四二年的五一反扫荡前后,冀中軍民为了防备小鬼子,挖了很多简易藏身洞。这些如同地窖一般的藏身洞,便是最初形态的地道。
但是,由于藏身洞的空间不大,人置身于其中时,无法正常活动,这就更不提作战了。
因此,早期的地道战,只能消极躲避,无法反击。一旦洞口被发现,那就是凶多吉少,基本上就是躲在洞里之后就只能祈祷不要被小鬼子发现了,就和躲猫猫似的,当然被找到那就不是游戏输了,而是会直接把命给输了。
就比如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发生在定县北疃村的大屠杀,就是因各家挖的地窖太简易,被小鬼子逐一找到洞口。以致藏于洞内的八百多村民和受伤的八路軍,被小鬼子残忍杀害了。
然后第二个阶段是四二年到四四年期间,抗战軍民在斗争实践中,逐步把孤立的藏身洞,发展成了相连的地道。
这些升级版的地道,相比于藏身洞,隐蔽效果提升了。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不能防水攻、火攻、烟攻、毒攻等。且反击能力也不足。日军如果重兵扫荡,地道依然很难起到实效。
这个情况在《地道战》电影中也有展现,就比如高家庄村民在扩展了原有的藏身洞后,本以为能大展拳脚。可实际效果很差,且不说不能反击,洞口还被敌军发现了好几处。小鬼子从洞口往地道内放水、投毒,并试图掘开地道。几乎让地道内的众人陷入绝境。
若不是关键时刻,民兵队长高传宝主角光环爆发,一枪击中小鬼子指挥官,加之周围村落的民兵支援,逼迫小鬼子退兵。想必高家庄的下场也是被小鬼子屠村。
再然后就是地道战的第三阶段是四四年底到抗战结束,这个阶段的地道经过再次升级后,就如电影中演绎的一样。村庄、野外和地道,组成了一个连环立体的作战阵地。攻防能力大大提升,不仅不怕小鬼子的水攻、火攻、烟攻、毒攻,同时还具有反击能力。
还好,王根生当年也是看过地道战这个电影的,后来也在网上搜索过地道战的地道结构,所以现在也能大致画的出来。
更何况在亮剑剧情里对于四二年底大扫荡也是有所描写的,在这场大扫荡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损失了一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