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
少顷,贾诩摇了摇头。
“公子,我建议您不要这样做。”
“为什么?当初茂陵大雪,我就是这样赈济饥民的,当时还获得了朝廷嘉奖。”
“这里不是茂陵,这里是雒阳,天子脚下。”
贾诩摇头道:“茂陵远在关中,甚至可以算是前线边地,远离京畿之地,天子看不见,摸不着,不甚重要,朝廷可以不在乎,但是雒阳乃天子居所,首善之地,意义非凡。
天子都没有下令救人,公子却去救人,这叫什么?往好了说,这叫为君分忧,往坏了说,这叫邀买人心!在天子脚下邀买人心,公子,有心之人要是做文章,可不是好事。
您的叔叔刚刚成为司徒没有多久,袁氏兴旺、名气增长,正是天下注目之时,此时此刻,袁氏族人更应该低调行事,韬光养晦,避免太过出挑,否则就算是袁氏,也会很难受。”
袁树沉默了一会儿。
他知道贾诩说得很对,这个时候低调行事、韬光养晦是应该的。
可他就是过不去心里那关。
那些人都是无辜的,见死不救,他如何做得到?
至于邀买人心……
哼!
反正也要推翻这个小皇帝,宰了那群狗宦官,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邀买人心,又如何?
怂货不敢做的事情,我如何不敢做?!
什么叫致良知?
什么叫知行合一?
这就是!
于是袁树下定决心,坚决地摇了摇头。
“文和,我问你,见死不救,是错误的事情吗?”
贾诩犹豫片刻,点了点头。
“是。”“人遇见无辜者遇难,伸出援助之手,这是良知吗?”
“是……”
贾诩又愣了一下,便知道袁树到底要说什么了。
他看着袁树,面色上闪过一丝挣扎,便又开口道:“公子,在危急关头,人应当学会变通,不同的事情,不能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
此时此刻,正是变通之时,如果您因为这件事情而遭到猜忌,从而导致致良知之大业不存,天下人又该如何的失望落寞呢?
公子,您一定要知道,朝廷里那些达官显贵,让他们为民谋利做正事,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可让他们谋取私利,坏别人的事,他们都是无师自通的天才。”
袁树站起了身子,走到了贾诩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文和,致良知如果可以变通,那就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了,我也就没有必要组织一心会、建立知行学府了,继续让今文经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