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这话的意思就是,于禁战败这事儿影响力太大了。
主要是因为于禁在魏国的地位太高了,外姓第一人。
不战而降,这事儿一发酵可以说直接动摇了曹操这个君主的威望。
为了粉饰于禁的投降,曹操也只能承认于禁的说法,就是为了保全七军将士。
如此一来,曹操也不好去治于禁的罪。
因为治了他的罪,就等于是自我打脸。
可若是不治罪,就这么放着冷处理也不是个事儿。
曹操眉头蹙起,一捻颔下胡须,问:
“……那仲达的意思是?”
“……回明公,依愚意之见,当先擢拔新进之将。”
司马懿看一眼曹操的脸色,才接着缓声说:
“今正好假荆州之役,培植少壮。”
“如此既可削于禁之兵权。”
“复能掩其败降之辱,更得新锐之力。”
“此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司马懿暗示曹操,于禁已经废了,可以培养新的将领了。
正好借着此次荆州之战,提拔新人上来。
不仅能够趁机削于禁的兵权,同时还能够淡化于禁战败投降的负面影响。
对于曹操来说,确实是一箭三雕。
而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也是他的机会。
在曹操一朝,曹氏、夏侯氏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姓将领中,于禁又长期霸占第一人的位置。
如今,于禁塌房,
这外姓第一的宝座,也该换人坐坐了。
司马懿倒不是没有想过,直接取代于禁。
只是于禁的资源太雄厚。
所谓一鲸落,万物生。
哪怕只是分走于禁的部分资源,在曹魏都足够潇洒一辈子了。
司马懿并不安于现状,要想快速晋升,只有获得战功。
而要想最大程度的获得战功,只有独自领军才行。
“臣推举一人,此人姓郭名淮字伯济。”
“太原阳曲人,乃前大司农郭全之孙也。”
“此人熟读兵书,通晓军略,是一位将才。”
“魏公何不令其从征于曹仁将军军中,也好使其建功。”
司马懿一如既往地以退为进。
他也属于年轻一辈,但只推举同龄人,而对自己则是缄口不提。
“……也罢,既传我令,命郭淮随曹仁一同前往江陵驻守。”
曹操也是实在人,既然你不毛遂自荐,那我可就真不用了哈。
司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