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放在了3:30以后,场馆内全部流程在4:00以前结束。
“我记得咱们学校占地面积有一千多亩吧?”
走进场馆的时候,罗阳询问跟在身侧的肖薇:“松江校区这边在校学生有多少,第一批共享单车投放密度是多少?”
“占地面积是76万平米,在校本科生大概有11000多人(大四部分实习,不在学校里),我们在学校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多处地方集中投放共享单车。”
肖薇回复道:“因为前期缺乏必要的数据,我们只能暂设了一个0.15的密度值,后期会根据实际数据收集进行调整.”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数据。”
罗阳叮嘱道:“而且校园和城市投放的密度计算公式肯定也不一样,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密度计算公式也不一样,将来进行扩大推广的时候,要实事求是的做好数据收集,不能只依靠经验。”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一件事。
张百鸣那边的今日头条已经面世,记忆中他们对大数据这一块的应用比较早,似乎可以拿来借鉴一下,用到共享单车数据收集项目上。
“月底前我去趟首都,那边有个朋友搞了个项目,里面应用到了大数据分析。”
罗阳想了想道:“看看能不能借用到共享单车项目上来。”
“大数据?”
肖薇怔了一下:“收据收集模式?”
“差不多意思。”
罗阳也说不出标准注释,只能大概的形容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没办法使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就比如共享单车数据收集,是一种动态化的信息捕捉方式,最终数据模型的形成需要海量信息。”
肖薇也听的一头雾水。
反倒是跟在罗阳身边另一侧的宋琬突然开口了。
“董事长关注的方向还真是广泛。”
她笑着道:“投资部最近在关注这方面的创业公司,我倒是知道一点。”
“说说呢?”
罗阳感兴趣的问了一句。
“专业词汇比较拗口,就拿共享单车来举例。”
宋琬解释道:“首先就是需求预测,通过收集历史使用数据、天气信息、城市活动事件等信息,可以建立预测模型来估算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单车需求量,咱们需要的初始投放密度值就是这么来的。”
“.其次就是优化供给布局,通过对城市交通流量、道路网络、公交站点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共享单车的理想投放点和数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