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回乡里的小子就通知了二凤带着七八十个周边村镇的年轻人过来帮忙。
以前可能觉得养这么多人,吃都要吃穷。
现在瞬间变成肉菜管够!
每天还要拖上一两百斤各种口味的下水成品到码头附近卖。
为此董雪莹还不得不临时去注册个“董姐熟食”的个体户资质。
但让卫东不把这玩意儿送到城里的菜市场、路边摊卖。
实在是杀伤力太大。
为了每天能保证卖掉,这些源源不断的盐焗、酱香、陈皮、五香熟食,标价居然是五毛钱一斤!
生猪肉都得七毛,老腊肉五六块钱,这煮好的美味猪心、猪肝、猪肚反而只要五毛。
问就是东哥在搞的食品厂试制品、内部供应货。
其实就变相的低价倾销给码头贫民,搬运力夫、妇孺优先买。
每天一两毛钱就能增加饭桌上的营养,绝对是个改善伙食的大好事。
后来不得不限制每人限购半斤,因为得了消息的城里人都跑码头来排队买这又便宜又越来越好吃的猪下水。
不过带着几个姑娘卖熟食的董雪莹,再从这边的妇孺里面挑选人手,去食品厂加入上班。
到这时候,让卫东也逐渐发现尤启立他们那帮人是真的罕见。
甚至可能是这座地级市能筛选出来,愿意投身改革事务,还有能力的凤毛麟角。
他都这局面了,想集聚一批人手都难得很。
一两百斤熟食,也就需要十多挂猪下水做原料,才十几块钱,加上还贵点的调料、不值钱的人力,成本也就二三十块。
依旧能卖七八十到上百块回来。
靠的就是特殊供货渠道的特殊超低价。
这么干都不亏。
未来做成一指头大的小零食,每片卖五分到一毛。
一挂原材料再怎么缩水,也能做几十上百包!
这特么等于是把一盘菜里的肉片,拆开来一片片卖。
就问是不是暴利。
这个食品厂只要以后销售能卖出去,利润和前景也可想而知了。
但居然都没有任何人愿意来当这个厂长!
当然让卫东想要的肯定得有能力,不是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
改委会里面属于各部门的人手都有,包括丁海峰都摇头。谁都不愿意好端端的体制内跳出去下海。
四十年后都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的考公,八十年代的铁饭碗就更打死都不愿放弃。
然后机械厂、西二街相关的那些厂家管理人员,也没人愿意来干这活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