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烧制“烧酒”。
然而,这些“烧酒”并不符合外国人的饮用习惯。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外国商人开始从国外进口“洋酒”,这些洋酒有的是瓶装,有的是以橡木桶形式运来的原汁,然后在琴岛进行勾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逐渐积存了大量的酒桶和酒瓶。
1912年,一位德意志杂货商在湖南路三十四号开设了一家小铺。
在葡萄丰收的季节,他从当地小商贩那里收购了一些新鲜的葡萄。
经过破碎处理后,他利用自家旧有的橡木桶进行发酵和勾兑,最终将酿成的葡萄酒装瓶出售。
这种自制葡萄酒深受顾客喜爱。
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海上运输变得困难重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他决定增加几个木桶来扩大经营规模,尽管这些木桶的最大容量只有600公升。
这家小铺也因此成为了琴岛地区第一家葡萄酒作坊。
数年后,湖南路三十六号处的德商福昌洋行老板克劳克对该小铺进行了投资收购,并增设了十余个容量为1000公升的酒桶。
1930年,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和筹集资金,福昌洋行决定将酒厂以一万大洋的价格出售给德商美最时洋行。
该洋行将酒厂命名为“美口酒厂”,并由经营崂山汽水厂的化学博士罗德维兼任厂长。
美最时洋行投入了大量资金,增置了五个4000公升的橡木酒桶,并配备了冷冻机、木质笼式葡萄压榨机等简易设备。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酒进口变得困难,美口酒厂开始积极扩大生产。
他们制作了十余个2000公升的酒桶,使得橡木桶总数达到了158个,葡萄汁的贮存量也增加到了10万公升。
此外,还添置了水压葡萄压榨机、过滤机、风车等设备。
美口酒厂的产品不仅在本市的多家酒吧和商店中销售,还在魔都、津门以及东南亚的盘谷等地设立了代理店,实现了大量外销。
1954年春,周先生在日内瓦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以琴岛葡萄酒厂出品的香槟酒招待外国宾客,赢得了在场人士的广泛赞誉。
1963年,琴岛白葡萄酒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十八大名酒之一的殊荣,并成为中国首枚白葡萄酒金奖的获得者。
如此辉煌的战绩,你就说李学武眼馋不眼馋吧,十年后国家开始布局葡萄酒产业,琴岛葡萄酒厂却没有抓住机遇,二十年后就倒闭了。
后世商人吹捧追逐欧洲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