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眼神中似乎有熊熊烈火在燃烧。
“要想胜过田承寿,就需要有超越于其的胸襟和气魄。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着眼于复兴汉室、夺回中原。”
“终有一天,我等会实现宣帝之时的夙愿。”
“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营帐内的空气仿佛被刘备话语中的炽热点燃。
陈群手中的文书不觉滑落,在寂静中发出轻响。
庞统的羽扇微滞,眼中闪动着兴奋的光芒。
身为人主,想要别人追随于你,就要有一个理由,亦或者说是志向。
一个足够令人信服,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
底层出身、游侠作风的刘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因此,在其带领之下,其麾下的文武凝聚力极其之强,而且行事皆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就像是对于一支军队而言,主将的性格会极大的影响军队每个士卒的气质一般。
人主的风格,也决定了一个势力的方向和特点。
如袁绍的平衡之道、曹操的务实之道、孙策的刚勇之道,对其麾下的文武都在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
这些影响有利有弊,并无所谓的高下之分。
袁绍麾下文武对于平衡追求,使得他们本能的追求着个人的极限,以实现整体的平衡。上限极高,在逆境之时能够爆发出极强的力量。
但同样,内斗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容易内耗。
曹操的务实之道,使得麾下文武很多都能独当一面,全才众多。
但是在道德方面不免会有所滑坡,而且容易滋生野心之辈。
孙策的刚勇之道,优势自然不用多说,能从江东那种环境硬生生杀出一条道来,与中原诸侯抗衡。
但是缺点就是过刚易折,麾下臣子多是长于对敌、拙于自保,经常性的上头。
刘备的理想之道,使得麾下文武鲜少会产生争端,将所有人都凝成了一股绳。
但过于的理想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他们绑上了诸多的枷锁。
“主公所言不错。对于大齐这种敌人,我们要正视他、学习他、打败他,而且要正面硬碰硬的打败他。”庞统略显狂热的说道。
陈群闻言,轻轻的摇了摇头,却也难得的露出了一丝笑意。
“主公,士元,扯远了。”
“咱们要想对付大齐,时间还早着呢,起码把罗马打完再说吧。”
“外寇都没解决,就想要内斗,实在是太早了些。”
虽然对于田泽提出的汉人概念和华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