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大搞基建
这一年的秋税数据上报之后,一直紧绷神经的承辉帝长出一口气,全国总计六千五百万元,算上夏税,总数破亿元。
这是本朝建国以来,头一次达到这个高度。就这,还没把铸币税算进去,算上铸币税,一亿五千万元都打不住。
内阁会议上,承辉帝感慨万千,对群臣道:“朕自登基以来,殚精竭虑,筹谋国事,终见成效,今可为盛世乎?”
嗯,古代就是这样的,盛世的标准不高,对内中央财政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对外,则是开疆拓土。
承辉帝敢称盛世,不单单是这两个标准,还有一条,三年之内,民间并无大规模造反的。那些落草为寇的,不算在造反内。
史书上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太理想化了,只有现代才算初步实现。
林如海起身道:“陛下,今盛世无疑。然则以臣观之,江南、广东两省秋税数据,比之以往近乎翻倍,此前排名不高的京畿也能进入前十,国用前所未有之宽裕,皆赖工商之功也。”
“陛下,重农抑商,此国策也,不可轻易。”郭衍如同屁股下有钉子,腾的跳了起来,几近呐喊。
李清也站起道:“陛下,本朝善待工匠,前所未有者,不可再变。今京城米价受海外大米冲击,百姓叫苦不迭,需谨防谷贱伤农。”
承辉帝不错的心情,因为这俩先后站起说话,瞬间跌落了许多。
什么意思?李元从海外运点大米回来,低价销售,这是惠民之策。米价低不是好事么?怎么就叫苦不迭了?
朕怎么觉得你们这个为民请命的味道不对呢?
承辉帝视线巡视,李清和郭衍一脸正义,潘季驯低头冷笑,林如海斜视二人,张庭恩面带戏谑。
有时候,就怕气氛突然凝固,现在就是这个情况。
承辉帝不知道这俩到底玩了啥把戏,真正的目的到底如何,所以以静制动。
张庭恩起身朝皇帝拱手;“陛下,微臣在湖广时,曾见多名官员,小麦韭菜分不清,稻谷秕子混为一谈。这类官员在任上时,严重依赖士绅帮助收税,士绅究竟收了多少不清楚,日常理政断案对士绅也多有偏袒。臣派人下去调查,这类官员,日常难得离开府城县城方圆五里,偶尔有也是为了迎来送往。此辈不通农桑,遑论工商耶?”
一番话说完,李清和郭衍都坐下了,只是坐下之前,郭衍阴恻恻来一句:“贾不器在京城威望无人能比,一旦有事,振臂一呼,四方景从。”
“狗贼,安敢凭空诬陷朝廷重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