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中亚产的好马,出门都没面子。
时间已经是四月底了,特意选择了走中亚路线的沙俄使团,这一路受到的震惊不可谓不小。
都是疆域广阔的大国,但存在很明显的差距。沙俄的大,是地广人稀的大,只有欧洲部分人口相对密集。东大的大,进入陕甘之后,明显能感觉的出来,沿途人口密度是要远远高于沙俄的。等到了长安,鲁缅采夫等人才对两国人口差距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么大一个城市,人口数十万,在东大居然在人口方面排不进前十。
通过了解,沙俄使团知道了一个事实,越往南方,人口越为稠密。北方以及西北的人口不多,完全是因为不适合种地。
说到人口众数,接待官员也说不清楚,只能含混的表示,在两万万以上,毕竟上一次制定鱼鳞册,都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两亿人口对于鲁缅采夫而言,也是很震撼的数字了。如果是个穷国弱国,倒也无所谓。但这是个大国,而且还超过沙俄的大国的强国富国,这个就很可怕了。东西方的思维底层逻辑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一个是世俗化社会,一个是宗教占思想主导的社会,思维逻辑能一样就是怪事了。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西方,首先是因为战争成本无法承受而诞生的概念,其次是世俗权力与教权的角力,法国大革命期间又诞生了民-族主-义。
得知李清是内阁大臣,分管外交和教育,鲁缅采夫态度很好,表现的很谦逊和主动的热情。
但是李清也不是很给面子,实在是两国之间的交情不深,一度兵戎相见。加之此前接待的奥斯曼帝国使团,了解到沙俄一直在向外扩张,所以态度只能说维持了礼貌的客气。这种疏离非常的明显,接待了使团后,引入鸿胪寺的馆驿,李清就不管了,后续的事情后续再说吧。
这个态度让鲁缅采夫感到了深深的担忧,沙俄的强大是相对的,一路过来的见闻,让鲁缅采夫对东大感到深深的忌惮。尤其是进入京城周边后,水泥硬化的道路,让整个使团都产生了乡巴佬的自卑感。当然了,上一次有着同样感受的人,是奥斯曼帝国的使团。
英法作为欧洲的强国,主动与东大示好,缔结友好条约的原因,沙俄使团似乎找到了。
后续的谈判该如何进行,鲁缅采夫召集使团人员,紧急开会磋商。并且制定了一个原则,绝对不能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进行时,再与东大爆发战争。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以往那种粗鲁的举动,希望使团的成员们都收敛一下,尤其是随行的哈萨克骑兵。
也许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